消费者越来越多,他们就会对我们的产品产生越来越多的兴趣、期待、抱怨和投诉,如果正面阅读它,就会找到更多的机会。比如有些女性用户说“你的产品颜色太单调了,增加一些颜色”“你的产品很容易打结,对我皮肤非常不舒服”我们甚至出了“亲肤线”,让消费者对品牌的黏性和亲和力变得更大。当然也有一些“土豪”用户说“我想要一些凸现身份的,贵一点无所谓”,“黄金线”也可以生产出来,这就是前面讲的“果实性的产品”。
还有更经典的案例。安克创新是技术不断突破的品牌,也经常被消费者抱怨“你们的产品性能很强大,黑科技感很强,作为女性用户,总感觉它是太大、太笨重的产品”,比如我们的吸尘器,消费者说希望它既强劲又轻巧,使用的时候不希望很笨重,针对这样的VOC,产研团队、设计团队就了一些idea,消费者希望轻巧、吸力更强,在视觉设计上、包装上直接做成了半透明的状态。由于这样的视觉呈现,使我们传递产品价值的过程中,让消费者认知产品看起来很轻巧,可以解决消费者期待的使用场景的问题。
当我们源源不断满足消费者基本功能价值的时候,聆听消费者,做出他们想要的产品,品牌的情感价值就凸现出来了,这时候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链接就会更强。
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消费者的声音都应该被仔细聆听呢?如果现在有1个亿的用户,每个消费者都基于产品产生一些声音,我们应该照单全收吗?声音越来越多,一定会有一些噪音,我们需要具备精听的能力,寻找真正对产品有价值的。
在我们的平台或者review当中会收到一些评论,购买了我们的充电器、充电线会评论“toofast”,太快了是NR还是PR呢?是好评还是差评呢?乍一听是好评,当我们一条一条VOC拆解出来,还原到语境和环境当中发现,消费者关联“toofast”过程中发现充电太快,导致手机过热,觉得非常不安全,聆听VOC一定要还原到相应的语境中,这样才能传递出更重要的价值给产品。
现在安克创新拓展新品类的时候,总能有一些好的创新点,如果一味聆听消费者,在产品优化的过程中是OK的;如果想真正创新一个产品,很多层面上消费者没有达到这样的能力。有时候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过分需求或者盲目聆听,会为了满足他需要更快的马,就失去了造车的能力。如果要创造一个新品,还能完完全全聆听消费者吗?很多国际甚至国内品牌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就是用的Agency做一些FocusGroup,做一些深度的调研,找到产品的机会点。
慢慢我们会发现当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大,当我们具备这个意识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分层管理的时候,可以在消费者中找到非常的意见或者对品类有一定灵感的角色,在安克创新已经拥有了1万个PowerUser,在创新过程中,他们会成为波体验尝鲜并给予回馈的种子用户,对我们开发新品类的时候有很多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