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2019年第4号国家标准公告显示,批准发布《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37488-2019)等7项公共场所卫生强制性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将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那么,新标准对人工游泳池水的卫生要求与1996版《游泳场所卫生标准》中的要求有哪些不一样呢?
从这两个标准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新标准除了对原有指标的标准指进行修改外,还新增了四个检测指标:化合性余氯、臭氧、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氰尿酸。那对于游泳池水来说,这四个指标分别都有什么含义?
化合性余氯:化合性余氯是指水中氯与氨的结合物,通常由游离性余氯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一般为氨类物质)反应生成。
化合性余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含量过高可能会引发结喉炎和鼻黏膜炎,它也是引起室内游泳池水异味的物质之一,限制化合性余氯的浓度是很必要的。
臭氧:臭氧是泳池水常用的消毒方式,具有强氧化性和杀菌性,但也属于有毒气体。
当室内臭氧浓度过高时容易导致游泳者中毒,需将室内臭氧浓度限制在0.2mg/m3以下。
氧化还原电位(ORP):ORP表示消毒剂杀死细菌的能力,是国际水质标准的指标。ORP表示的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强弱,而非消毒剂余量的多少。
实践证明,只有池水pH值在标准规定范围内,ORP值>650mV,则池水中细菌量在可接受范围内。
氰尿酸:氰尿酸是消毒剂二氯异氰尿酸和三氯异氰尿酸的消毒副产物,能使水中的次氯酸浓度维持稳定,从而产生了消毒作用持久的效果。
但由于氰尿酸不易分解和去除,很容易在水中聚集,当其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反而会严重抑制次氯酸的消毒效果,使细菌增加。
使用上述两种消毒剂消毒时,必须对氰尿酸进行监测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