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安全措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些景区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
制定安全管理政策与法规
建立法规体系:旅游安全管理政策法规是旅游安全管理的基础,为旅游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并为其指导方向。这些政策状规对游客也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大多数游客会通过这些法规了解景区的规章制度,并自觉地遵守法规条例中的规定,约束自己的旅游行为,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理顺景区管理体制
明确职责分工:从安全管理的环节和体制来看,景区的日常工作涉及多个政府职能机构,包括城建、旅游、工商、林业、公安等诸多部门。这些部门、机构大多没有完全理顺彼此之间的行政关系,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尚不健全,由此导致多头领导、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形成人为的部门分割和地方割据,这种局面直接影响到景区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及办事效率,经常会出现安全管理的“二不管”地带。应该由一个真正的中心部门来主管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这个部门有权力调度和分配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如加拿大就成立了专门的国家公园局来全权负责各个国家公园的安全工作,由其调度其他相关部门,协调景区的安全管理问题。
做好安全评估工作
定期安全检查:景区管理机构必须对景区内的不安全因素做出评估,找出不安全因素、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制定相应的措施,作必要的地方配置设施设备,以确保游客的安全。例如在溶洞中要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的悬崖峭壁要设防护栏;在容易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地段安置防护网。
借助高科技手段做好安全预测工作
引入科技手段:科技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景区安全管理同样可以引人高科技手段,及时为游客供准确而详细的信息,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如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就运用高科技监测手段,由火山观测组每天观测火山的动态,将这些信息输人数据库,及时更新,为游客提供新的火山活动信息。游客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安排自己的行程,避开危险时间,大大地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与技能
加强培训教育:旅游从业人员是景区的一线工作人员,也是直接与游客接触的人,安全事故发生之后,他们也是时间出现在现场的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技能在整个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重视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对他们进行安全管理及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技能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直接关系到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悲剧的发生。
完善游客安全管理的预防补救指施
增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总体来说,游客安全事故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对于游客个体而言,事故又是偶然的。正是由于这种偶然性,使得很多游客都存在着侥幸心理,安全意识非常淡薄,这直接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几率的增加。针对这种情况,景区管理部门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宣传教育手段,对游客进行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宣传,以减少游客安全事故的发生。
加强组织领导与责任落实
强化责任担当:当前,暑期、汛期、旅游高峰期“三期叠加”,旅游景区安全有序开放面临较大压力。各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暑期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强化责任担当。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全面开展督查检查,压紧压实旅游景区主体责任。
开展流量监测与工作预案
科学调控客流: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检索和网络预订平台数据,对旅游景区热点进行分析,及时对流量较大、安全风险较高的旅游景区加强提醒。指导旅游景区认真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合理设定接待上限,落实门票预约制度,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制定防控配套保障预案,全面做好客流高峰应对。
加强隐患排查与设施维护
定期排查隐患:要积极会同应急、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对旅游景区特种设备、消防设施等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指导督促旅游景区对洪灾风险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关键部位开展摸排巡查,消除风险隐患。推动旅游景区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加强设施设备检查维护,特别要做好玻璃栈道、室内冰雪冰雕等项目的安全管理。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完善应急预案:要指导旅游景区完善应急工作机制,细化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反应和妥善处置。要广泛开展汛期及暑期旅游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涉旅安全应急知识,提高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和游客的安全意识。
景区需要采取一系列全面的安全措施来确保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包括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政策与法规、理顺景区管理体制、做好安全评估工作、借助高科技手段做好安全预测工作、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与技能、完善游客安全管理的预防补救指施以及加强组织领导与责任落实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