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首位。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1.6%,比2022年提升5.9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延续快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出口快速增长带动我国汽车出口量快速增长,2021年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位居第三位,2022年311.1万辆、位居第二位,2023年491万辆、位居首位。
汽车的出口运输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滚装船运输,一种是集装箱运输,还有一种是汽车框架运输。
新能源汽车是一种由锂电池驱动的车辆设备,在海运出口时需要满足资质要求。如果使用滚装船进行运输,则被视为普通货物,而如果使用集装箱船运输,则被视为危险品,归属于第九类危险品,需要遵守相关的海运规定。
海运出口海事备案
新能源汽车在海运危规中属于第九类危险品UN3171,其出口操作流程与锂电池电动车、滑板车和平衡车等货物相似。不同于锂电池电动车等产品,新能源汽车由于外包装较大,无法办理危包证。新能源汽车出口海事备案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准备正本盖章的备案申请报告及情况说明,用于申请海事备案。
2、准备中文MSDS和锂电池UN38.3报告,以证明锂电池的安全。
3、准备委托备案的委托书,授权第三方代理备案手续
而集装箱运输遵从UN3171海运条例,需要订舱位。一般船公司订舱口需要提供中英文版MSDS、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的UN38.3检测报告、每款车的车型与运输条件鉴定报告(海运报告)。
◆◆◆◆◆
我们总部新能源实验室是国家新能源汽车检测重点实验室,可以做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簇、电池储能系统、新能源整车等产品的检测,可以出具UN38.3报告、电池概要报告、电池产品MSDS(安全技术说明书)报告、危险特性分类鉴别报告、货物运输条件鉴定书(海运报告、空运报告、陆运报告)、GHS危险公示标签报告。有相关检测需求的企业可以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邹工
☆☆☆☆☆☆☆☆☆☆☆☆☆☆☆☆☆☆☆☆☆☆☆☆☆☆☆☆☆☆☆☆☆☆☆☆☆☆☆☆☆☆☆☆☆
相关资讯
2023年插电混动市场走势分化,插电混合动力车型体现传统内资企业为主的特色。比亚迪秦、比亚迪宋等的销量较好,吉利汽车迅速崛起,领克08、银河l7等不断走强。比亚迪汉、唐的走势相对平稳。合资车企插混市场表现相对较弱。由于产业链差异,插电混动动力车型的部分合资企业表现相对。欧系的插混偏弱,豪华车的插混不强。
增程式新能源车企表现,部分车企爆发。随着华为发力,2023年第4季度以来,赛力斯汽车增程车型表现较强;长安增程产品持续较快增长;增程式电动车理想L9表现逐步放缓,向L7转移;问界M7也出现强增长。
海运出口需要电动汽车出口海事备案:
电动汽车在海运危规里面属于9类危险品UN3171,为锂电池驱动的交通工具。新能源汽车出口需要做海事备案,才可以正常按危险品申报出运。
铁路出口新能源电动车注意事项:
1,所有装运的新能源汽车均经过国家鉴定机构安全检验合格,发运车辆为新车且为纯电动车(或是混动类汽车)。
2,除汽车本身配装的动力电池、蓄电池以外,不得夹带备用电池和其他能源电池。务必保证充电量不超过65%,并提供电量不超过65%的实拍照片和该车匹配的车架号照片。
3,保证集装箱内新能源汽车的总电源已关闭状态。
4,货物品名要求报关单、物品清单、运单品名三单完全一致。
5,加固细节照(含4个轮子加固细节)
6,只能运新车,行驶里程不超过100km,贸易方式可以为二手车
物流资讯
这些入口称重设备遍及157条ETC及混合收费车道,预计在本月底前完成检测。随着设备调试完成,各收费站入口称重系统计划于12月7日起陆续投入试运行。随着该批入口称重设备的试运行,未来有超限超载行为的货运车辆(含集卡车)将不能驶入高速公路。从本月起,宁波的货车可以安装电子标签,这意味着货车不久后也能享受完整的ETC服务了。此前已拥有单卡ETC的货车用户,如为记账单卡,可直接加装读卡器;如为储值单卡,需要转为记账卡后加装读卡器。
是包装技术。跨越速运依托多年来在生鲜领域的丰富经验,成立专业生鲜包装团队,针对不同生鲜品类定制不同包装,全程采用专用包材,在冷仓进行操作,使用泡沫箱+冷媒等专业包装,确保冷链运输产品的品质。把包装功夫做到位,是跨越速运全程智慧冷链实现“恒温”的基础。是运输环境的管控。为了实现冷链运输的全程温控,跨越速运配备了近千台冷链专车,从国外引进高端移动冰柜和恒温设备,为冷链运输产品提供的保鲜环境。
为了实现两不(不瘫痪、重要节点不爆仓)、三保(保畅通、保安全、保平稳)目标,在现有服务能力基础上,全行业临时聘用近4万人和12万辆汽车,新增36多万平方米处理场地和3多套自动、半自动分拣设备。在技术上,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逐渐实现量产和规模化应用。全国建成2多个智能化分拨中心,顺丰、京东、菜鸟、苏宁等企业在全国建立多个无人仓。大批能够负重的仓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在不同场合推广应用,自动化识别分拣行为的违规操作:I智能识别系统在部分企业上线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