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组数据显示,90%以上的人常用的APP不到100个,接近一半的人常用的APP仅20个。而随着手机应用开发成本的降低,数量呈几何级增长,推广成本在三年内增长了10倍,加上资本以及BAT大举并购,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集中,流量成本在未来三年已经有超越PC的趋势。是360对于预装APP的反安装来控制移动流量入口,让想通过硬件端预装实现低成本的APP推广也变得没那么容易。在这样的移动流量环境下,移动电商开始迷茫起来。
目前,“互联网+心理咨询”主流产品形态是App,产品模式分为以下三类:
一、工具类:包含心理测试,心情记录,心理及心率测量等功能,主要作用是帮助用户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护状况;
二、内容类:包含社交,心灵鸡汤,心理音频,心理学家专栏文章,心理小金句等等,主要作用是以的内容大范围的教育用户,并给予用户积极的心理暗示;
三、内容+付费咨询类:结合了内容类App的特点,以内容吸引用户,进而引入的心理咨询师,付费咨询。
其中,第三种是目前商业模式较为清晰的类型之一。
那么,目前跻身“互联网+心理咨询”赛道的APP各有怎样的特色呢?
一、壹心理:
它的上线较早,沉淀的用户量可观,产品定位是心理学平台,连接需要心理帮助和提供心理帮助的人,建立一个心理服务在线生态。在产品线上也不断做加法,聚合了现存的3类App:口袋心理测试、心理FM、壹心理。
二、鸭梨心理:
鸭梨心理早期的切入点是抑郁心理管理,目前的定位是心理健康管理平台,走“互联网+心理诊疗”的盈利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的导流。特色之处在于针对用户和咨询师设计了两款APP,用户拥有心理健康档案,也可以设置隐私管理。
三、简单心理:
曾是大学老师的简里里(真名:李真)在创办简单心理前,是在微信上做一些心理咨询科普的东西,在此期间,她经常收到关注用户的付费咨询需求,也由此看到了心理咨询行业的信息不对称。
基于在微信运营方面的经验,简单心理被打造成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平台,弱化了心理咨询讳莫如深的部分,让它成为一种体验式的消费品。其特色之处在于比较注重对咨询师个人品牌的打造,也会组织和发布一些付费心理课程,以咨询师说、漫画、文章、视频、电台、简答题等多种轻松形式呈现心理学的难题。
四、云树:
云树的定位是“靠谱,有爱的心理咨询互助社区”。云树的主界面为“发布求助”以及根据答疑热度实时更新排序的咨询师列表。通过侧面菜单栏可以进入求助广场,浏览他人的求助,进行评论、点赞、分享;也可了解到咨询师的基本信息、服务价格、回答问题记录、笔记、评价等;还可选择多种分类的心理测试。
比较而言,云树的特色在于展示方案较为全面,随着下拉刷新随机变换的多彩界面也给浏览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五、心理帮帮:
初,这是一款面向高考生及考生家长的心理疏导类APP,现在的心理帮帮也更倾向于做个人心理健康管理平台。特色之处在于内置心理FM,用户可以通过收听音频减压放松。
在心理帮帮上,若用户希望获得的心理帮助,则需根据咨询的时长、方式、场景不同,价格也不同。在它的“探索”模块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咨询过程,个人认为,这对用户转化方面能起到不错的激发效果。
六、心理记:
心理记定位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平台,它的5个主要模块分别为咨询、测试、解梦、群组、心事。特色之处在于其“咨询”板块,分为图文资讯和音视频咨询。“解梦”和“心事”模块加强了心理记的社交属性,而在“群组”模块,既有心理患者群组,也存在咨询师学术交流群组。
另一方面,微信和微博成为移动互联网理所当然的两大入口,而这两大应用在移动电商的布局基本完成。对于品牌电商或垂直电商来说,花资源和精力去推广APP还是和PC时代一样老老实实臣服于微信和阿里系(包括微博、微淘、无线淘宝等)成为很大的迷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