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服务为何存在的。
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和消费方式,我国“陪伴经济”的兴起,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陪伴服务开发系统,陪伴服务开发软件,陪伴服务制度电商开发,陪伴服务平台开发,陪伴服务软件开发系统,陪伴服务销售系统开发,陪伴服务系统开发平台,陪伴服务系统开发制度,陪伴服务软件开发功能。
,为就业者提供了新的灵活的就业机会,为创新创业者兴办新型生活性服务企业提供了契机。从需求端来看,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消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花钱买陪伴”这件事;从供给端来看,陪伴经济的形成也与当下的职业趋势有关。如今,职业的多样性愈发凸显,许多新型职业往往不需要像传统职业一样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灵活度大大增加。而许多年轻人更希望摆脱固定化工作模式的束缚,愿意尝试与自己兴趣爱好契合度更高的工作。新型职业也为劳动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其领域涉及健康、养老、育幼、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行业。陪伴服务作为新兴的生活性服务业,其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提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和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之说陪伴服务是一种新职业、新业态,是因为其是在经济社会中已经存在,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从业人员需要具有独立的从业技能,暂未收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职业。陪伴服务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具有产业引领作用和劳动力市场带动作用的职业。新职业的产生对于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上,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计算机程序员、航空器设计师、大数据分析师等新职业的诞生都推动了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由于陪伴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青年人,陪伴服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将为创新意识突出、创业驱动力较强的刚刚或将要走上劳动力市场的青年群体提供巨大的创业空间,带来全新的社会流动机会。
第二,解决了消费者的实际生活需求。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一人户”超1.25亿户,占总户数的25.40%。相较于第五次人口普查(8.30%)和第六次人口普查(13.98%)的相应结果,我国的独居人口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相对于生活在核心家庭中的人口,独居人口对于陪伴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35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70%的受访青年体验过陪伴式服务。根据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针对“社恐”话题面向高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有80.2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青年人社交需求不断扩大,社交圈相对受挤压,在网上寻求陪伴式服务,就成为一种缓解生活压力的方式。关于特大城市独居青年社会网络特征的研究显示,与生活在核心家庭中的青年相比,独居青年对于帮助网和玩伴网表现出了“不需要”的倾向,社会网络的本地化程度较低,特大城市独居青年的社会网络表现出了“弱本地化”特征。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预计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人口的高龄化以及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增加也对高龄老人的陪伴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基本上是“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我国特定的养老模式也为以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陪伴服务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规模庞大的青年单身人口和老龄人口对于情感型、工具型和混合型的陪伴服务的刚性需求,是形形色色的新型陪伴服务快速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而满足青年单身群体和老年群体的实际陪伴需求,将提升这两个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三,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陪伴服务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消费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消费者追求和卓尔不群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德国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莱克威茨教授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生活对独异性和实现自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独异性社会本质上在破除社会区隔、允许个性发展等方面都是工业社会所不曾有过的。“成功地实现自我”是一种独异的并且包含内在矛盾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主要承载者,就是新的中等收入群体或新中产阶级。作为陪伴服务主要的青年消费者特别是单身或独居的青年群体,其彰显个性和追求自我的价值观,在对陪伴服务消费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线上的付费聊天或心理咨询、陪打游戏,还是线下的健身陪练、陪跑、陪游或陪购等消费活动,都是改善和提升其生活品质的重要表现形式,客观上促进了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升级,对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消费新模式与新业态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