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学名:Aquilaria spp.)是沉香属和拟沉香属物种的俗称。共计30种。 四季常绿,主干明显。幼枝上有绢状毛。叶片厚而较强,呈椭圆披针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下面叶脉有时有绢状毛。花为白色。花被呈钟形。花裂片呈卵形。果实呈倒卵形,密集覆着灰白色毛。种子呈卵圆形。 主要产地多集中在南亚次大陆的东北部到印度尼西亚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群岛。 主要生长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树木是大自然对全人类的馈赠,从宏观视角看,树木是地球的毛发,从微观视角来看,树木是生命的庇护所。
中国人对良木有着深厚的感情,宏伟的木制建筑、古老的木质家具以及精致的木工艺品,无不传承着深刻的中国文化。
大家对依靠树木、利用木材、使用家具都感到习以为常,但如何判断其来源、属种、真假及品质,往往缺乏有效的手段。
我们拥有木材检测实验室和的技术人才,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木材树种进行鉴定。
可鉴定范围:各类进口、国产木材树种,红木及红木家具,木质珠串等。
木材鉴定样品的要求:样品大小好大于10.0(长)×10.0(宽)×3.0(厚)cm。如果鉴定贵重木材、工艺品或古董家具等,只能提供小块的样品,这时大小好大于2.0(长)×2.0(宽)×2.0(厚)cm。样品要求完整,不应破碎,否则不能使用。木材鉴定所需时间取决于木材样品的树种、材质以及提供的样品信息。一般需要在收到样品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
检测标准:
GB/T14019-1992木材防腐
GB/T1503-1994木材干燥
GB/T15787—1995原木检验
GB/T155—1995原木缺陷
GB/T4823—1995锯材缺陷
GB/T17662-1999原木检验符号
GB/T18107-2000红木
GN/T5039-1999杉原条
GB/T4815-1984杉原条材积表
LY/T1502-1999马尾松原条
LY/T1509-1999阔叶树原条
LY/T1079-1992小原条
LY/T1293-1999原条材积表
GB142-1995接用原木、坑木
4812—1995特级原木GB/T
GB/T15779—1995旋切单板用原木
GB/T15106—1995刨切单板用原木
GB/T144—1995原木检验
GB/T4814—84原木材积表
GB/T11716—89小径原木
GB11717-1989造纸用原木
LY/T1294-1999直接用原木、电杆
LY/T1369-1999次加工原木
LY/T1369-1999脚手杆
LY/T1506-1999短原木
LY/T1507-1999松木杆
LY/T1508-1999杂木杆
LY/T1002-1991车立柱
LY/T1157-1994檩材
LY/T1158-1994椽材
GB/T153—1995针叶树锯材
GB/T4817—1995阔叶树锯材
LY/T1296-1999载重汽车锯材
GB/T4822-1999锯材检验
GB449-1984锯材材积表
GB154-1984枕木
LY/T1652-1999毛边锯材
GB6491-1986锯材干燥质量
LY/T1513-1999乐器锯材、钢琴用材
LY/T1184-1995橡胶木锯材
LY/1512-1999普通卫生筷子
鉴联检测有良好的内部机制,优良的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激励机制,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人才组成,拥有完善的技术研发力量、专业的实验设备和成熟的售后服务团队。在检验检测领域有着丰富经验,拥有许多种检测手段,覆盖金属材料、有机分析,无机分析,仪器分析等检测手段。熟悉现行的GB/ISO/JIS/STMA/EN/DIN/BS/GOST等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标准,掌握着新的检测方法。并与多家检测认证机构保持长期紧密合作关系,由鉴联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得到众多国际机构认可,我们有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检测问题的解决方案。
木材检验请资询本公司李工
行业资讯:
鄂尔多斯盆地处在华北地台*西部,与中国西部活动区相邻,是一个典型的叠合盆地。古生代到早、中三叠世,为古地台盆地。在其西部边缘和南部边缘发育克拉通边缘沉降盆地,在地台内部发育克拉通坳陷盆地。印支运动以后,晚三叠世一早白垩世,由于受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或西部“锋线”的强烈控制,发展成为"板内前陆”盆地,差异沉降明显,并叠加在古地台盆地之上。在其西部边缘东经1070;以西的铁盖素庙大断裂以西,发展成为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的“前渊”凹陷,其中,仅晚三叠世延长组即沉积了3000多米的砂泥岩系叠加在克拉通边缘沉降盆地之上。到了燕山期,“前渊”凹陷向板内盆地发生逆冲,使西部边缘地区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形变,形成西缘断褶带。今构造在横向上西部是一个断褶带,白垩系构造层在盆地内呈现为自东向西的、东缓西陡、东宽西窄的极不对称的“箕状盆地”。侏罗系及其下伏各构造层,则呈现一个单调的西倾单斜。在纵向上,则呈现为槽台构造体制控制下的古地台盆地与板块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板内盆地的叠加。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压性盆地。印支运动以来,由于受中国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右旋扭动和中国东部以左旋扭动综合作用的影响,迫使鄂尔多斯盆地所在的地壳上部,在中生代发生明显的向南滑动。这种特点,不仅导致盆地南部弧形构造的发生,也是鄂尔多斯盆地走向既非北东,亦非北西,而呈南北向的主要原因。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壳厚度一般为35千米左右。根据动力学分析,要使它的表面产生弯曲变形,只能是异常宽缓的没有任何方向性的孤立的拱起和洼陷,很少可能出现面积几十平方公里和几十米幅度的局部构造,这是此区局部构造极不发育的原因。
在加里东期形成的构造背景上,中央是一个隆起,西部是一个坳陷,东部则是一个较浅凹陷。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孙肇才等提出的中央隆起,是由位于盆地南部的庆阳隆起和北部的乌审旗隆起组成,中间以一个鞍部相接(位于靖边一带、北纬370;~380;附近),呈近南北向展布。隆起顶部均缺失上寒武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