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制品抗菌效果评价 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
一、皮革制品抗菌效果评价方法
测试菌种选择
皮革抗菌性能测试需针对常见致病菌和霉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白色念珠菌(真菌),以及防霉测试专用菌种如黄曲霉、黑曲霉、大毛霉等。检测方法
定量检测:
采用吸收法或振荡法,通过接种菌液后培养,对比抗菌样品与对照样的菌落数变化,计算抑菌率。例如,抑菌率≥70%可判定有效。防霉等级评定:
根据ISO 846、GB/T2423.16等标准,将皮革样品暴露于特定霉菌环境中28天,观察霉菌生长情况并划分防霉等级(0-5级,0级为无生长)。相关标准
抗菌性能:参考ASTM D4576(皮革抗霉菌测试)、ISO 22196(材料表面抗菌性能评价)。
防霉性能:ISO 846(塑料/皮革微生物作用评价)、GB/T 2423.16(防霉处理效果鉴定)。
二、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定性测试
琼脂平皿扩散法(如GB/T 20944.1、AATCC147):将样品贴于接种菌液的琼脂平板,观察抑菌圈大小,快速判断抗菌剂溶出性。抑菌带宽度≥1mm为有效。
平行划线法:适用于初步筛选抗菌效果。
定量测试
吸收法(GB/T20944.2):接种菌液后培养18-24小时,计算抑菌率。抑菌率≥90%或抑菌值≥1时判定有效。
振荡法(GB/T20944.3):适用于非溶出型抗菌纺织品,通过振荡前后菌液浓度变化计算抑菌率,要求≥70%(细菌)或≥60%(真菌)。
评价标准
国内: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分级,AAA级需耐50次洗涤)。
国际:AATCC 100(美国定量标准)、ISO 20743(国际通用)。
三、测试流程与注意事项
样品处理
纺织品需进行耐洗性测试(如洗涤10-50次),评估抗菌持久性。
皮革需模拟实际使用环境(如湿度、温度)进行防霉实验。
结果判定
抗菌效果需结合抑菌率、防霉等级及安全性(如皮肤刺激性)综合评估。
部分标准要求检测3种以上菌种,确保广谱抗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