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菌群(Coliformbacteria),从微生物学定义来看,是一类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且生存方式为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因其主要源自人畜粪便,在食品卫生检测领域,常被当作粪便污染的关键指标。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能够评估食品的卫生质量,并推断食品是否存在污染肠道致病菌的潜在风险。大肠菌群分布极为广泛,无论是温血动物粪便,还是广袤的自然界,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在食品领域,针对大肠菌群的检测,存在两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及其对应的检测方法:
以 100mL (g) 检样内大肠菌群Zui大可能数(MPN)表示:当采用这种表示方式时,需依据 GB/T 4789.3 -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来开展检测工作。该标准后来被更新的方法所替代,但在特定情况下依然具有适用性。根据卫生部 2009 年第 16号关于规范食品中大肠菌群指标检测工作的公告,若现行食品标准中规定的大肠菌群指标是以 “MPN/100 克或 MPN/100 毫升”为单位,那么依旧适用 GB/T 4789.3 - 2003 进行检测。
以每 g (mL) 样品中大肠菌群的 MPN 值表示:此表示方式下,应使用 GB 4789.3 -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进行检测。该标准替代了 GB/T 4789.3 - 2008,而 GB/T4789.3 - 2008 曾替代 GB/T 4789.3 - 2003 部分适用场景。按照卫生部公告,以 “MPN / 克或 MPN/ 毫升”、“CFU / 克或 CFU / 毫升” 为单位的大肠菌群指标检测,原本适用 GB/T4789.3 - 2008,现应适用GB 4789.3 - 2016。在实际检测样品之前,必须依据产品标准谨慎挑选合适的检测方法。

在进行大肠杆菌相关检测时,一系列标准规范着检测的各个环节:
GB 4789.28 -2013:此标准聚焦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里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培养基和试剂如同实验的 “土壤” 与“武器”,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该标准确保了实验基础材料的可靠性。
GB 4789.1 -2016:作为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总则,它为整个检测流程提供了总体的指导原则和规范框架,涵盖从实验设计到结果报告的各个方面,让检测工作有章可循。
GB 4789.41 -2016:专门针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肠杆科检验制定标准,大肠菌群属于肠杆科,该标准为大肠菌群的精准检测提供了专业的技术规范。
GB/T 27405 -2008:着重于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针对食品微生物检测环节,从人员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管理到质量监控体系等多方面进行规范,保证实验室检测工作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GB/T 16294 -2010:主要应用于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看似与食品中大肠杆菌检测关联不大,但在一些特殊食品生产环境,如无菌药品生产配套的食品供应环节,对于环境微生物检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控制生产环境对食品微生物指标的影响。
20051253 - T -361:专注于肉及肉制品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为肉及肉制品这类特定食品的大肠杆菌检测提供了针对性的快速检测途径,满足了市场对于此类产品快速检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