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然砂而言,其含泥量过高会导致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降低,坍落度损失增大,抗压强度降低,且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不利;对机制砂而言,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显著,尤其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影响显著,石粉含量过高会导致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增大,石粉含量过少则易导致混凝土拌合物离析泌水,对混凝土的其他性能也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显著,已有学者提出了根据砂石的含泥量和石粉含量进行调整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混凝土用砂相关的标准都对砂的含泥量或石粉含量提出了限值要求。故而保证砂的含泥量或石粉含量测试值的准确性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混凝土质量的调整皆至关重要。
目前砂的含泥量或石粉含量检测主要参照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52-2006和《建设用砂》 GB14684-2011,两个标准中砂的含泥量或石粉含量检测方法基本相同,存在的差别为:①待测样品的质量不同,JGJ52-2006要求待测样品为400g,GB 14684-2011要求其质量为500g;②对天平的感量要求不同,JGJ52-2006要求为1g,GB 14686-2011要求为0.1g,相较而言,GB14686-2011对天平的感量要求更合理,因为若天平的感量要求为1g,则砂的含泥量或石粉含量实际计算值是以0.25%的倍数进行变化的,对于含泥量或石粉含量在限值要求附近的砂而言,实测值少1g,则该砂的含泥量或石粉含量就有可能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标准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标准法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较高,要求砂的浸泡时间不少于2h,且浸泡时需采用高于砂表面150mm的容器,对于检测机构而言,每日需要检测的砂样数量众多,摆放容器所需空间巨大,也不利于试验的连续进行,影响检测效率;
②标准法缺少对公称直径为80μm标准筛的标定环节,因为常使用该筛进行砂的含泥量或石粉含量试验,会有部分砂粒嵌入筛孔内,导致部分筛孔被堵死或使其公称直径变小,影响到试验效率和准确性;
③将砂样表面的水倒出时,仍会有一些小于75μm的颗粒粘附在大颗粒砂样表面,会导致实测的含泥量或石粉含量偏低;
④标准法采用公称直径为1.25mm和80μm套筛对倾倒出的水进行过滤,砂样从筛网向浅盘转移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损失,两个标准筛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更大,一些文献建议去除砂样转移环节,将洗净的砂连同筛一起放入烘箱内烘干,该法确实可以避免砂样转移的损失,但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检测工作;
⑤标准法要求浸泡后换水直至砂样表面的水到清澈为止,对于清澈的标准每个人存在差异,标准法缺乏量化或较易辨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