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针织品面料检测 除臭面料性能评价测试
抗菌纺织品检测标准
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标准经历了60年的发展,目前常见的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标准主要是美国纺织品印染师和化学协会(AATCC)、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日本工业标准(JIS)、guojibiaozhun组织(ISO)和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纺织工业协会等组织颁布的系列标准,主要涉及定性检测方法、定量检测方法和安全评价3个方面。
1、定性检测方法
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性检测原理是将抗菌样品紧贴在接种一定量特定微生物的琼脂平板表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培养后,观察样品周围有无抑菌区以及样品与琼脂的接触面有无微生物生长,以此来判断样品是否具有抗菌性能。当样品周围有抑菌区或样品与培养基接触表面没有细菌生长时,说明该样品具有抗菌性能。
定性测试方法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分为晕圈法和平行划线法。
2、定量检测方法
定量检测的原理是经过抗菌处理的样品和没有经过抗菌处理的对照样品定量接种测试菌悬液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育,通过对比经过抗菌处理的样品和没有经过抗菌处理的对照样品中细菌生长数量,根据测试菌数量的减少,定量评价纺织品的抗菌效果。
3、安全评价
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不仅局限于其抗菌效果,还应充分考虑到其安全性。抗菌纺织品的安全性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抗菌纺织品所应用的抗菌剂的安全性能,如抗菌剂的急性口服毒性、皮肤刺激性、眼刺激性、致突变性等;另一方面是抗菌纺织品本身的安全性,具有抗菌功能的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不能造成危害,不能对皮肤正常菌群影响等。
抗菌纺织品检测标准
我国已经颁布并正在实施的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标准中:
定性检测方法主要有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附录E》、GB/T 20944.1-2007;
吸收法主要有GB/T20944.2-2007 、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 附录D7》;
振荡法主要有GB/T 20944.3-2008 《纺织品 抗菌性能的评价第 3 部分:振荡法》、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 附录D8》;
安全评价标准主要有:FZ/T 73023-2006中的相关规定和GB/T31713-2015《抗菌纺织品安全性卫生要求》;
具体产品标准有FZ/T 62015-2009《抗菌毛巾》。
国内外抗菌纺织品标准对比
定性测试方法在国外标准中仅作为抗菌性能的定性测试方法,判断抗菌纺织品是否有抑菌性,在我国主要用来判断抗菌纺织品抗菌物质的溶出性,作为抗菌纺织品安全评价的一个考核依据。为防止抗菌织物在加工过程中残留的浮离化学物质干扰,我国的标准中有水洗一次的规定。
振荡法只有我国和美国有相关标准,我国的FZ/T73023-2006和GB/T 20944.3-2008是对美国的ASTME2149-13a作出的适当改进。美国的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相关标准发展Zui早,但对试验操作的描述和规定比较模糊,测试的条件不能很好统一,会导致不同测试几个和测试者在试验操作和试验条件上差异较大,我国的相关标准对菌悬液的培养程序、菌液稀释液等试验条件和参数方面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操作性、精度、重现性更优。
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定量检测方法应用Zui广泛的是吸收法,Zui具代表性的是AATCC100-2012和JISL1902-2015,其他标准都是这两个标准为参照,存在着一些细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