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维护资质证书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化服务城、宜居城”为导向,以太湖治理、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优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先驱城市打造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致力于打造湖湾城市核心功能区、“四城”建设示范区和生态经济区,坚持从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治理为主转变,从单一工程治理向整体区域(流域)综合治理转变,从遏制环境恶化向重建生态系统转变,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完成河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清淤、排水达标区创建、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努力把打造成为创业乐园、生态花园、和谐家园以及具独特个性和竞争力的标志性区域。
(二)主要指标
1.环境质量指标:水环境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达标率均达,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55dB以下,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2。
2.总量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各削减20%,二氧化硫削减11%,氮氧化物削减16%。
3.环境经济指标:万元GDP能耗控制在0.4吨标准煤/万元以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8%。
4.污染防治指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
5.生态保护指标:建城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5%,创成“两型社会”建设示范镇(街道)5个、示范村(社区)15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省级以上)实现率达。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环境准入机制,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1.严格项目环评审批,优化产业布局。严把建设项目引入关和审批关,推进各产业在相应功能区聚集,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国内生物医药研发与服务外包基地、长三角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高地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马山生命科学园、科教产业园二期建设;以马山、山水城两大度假区为核心,加快打造以佛都、吴文化、生态农业、太湖山水为品牌的旅游服务业集中区;初步建成华莱坞电影产业园;加快实施(国家)工业设计园核心研发商务区改造工程;依托中电科等企业,着力推动中国传感网创新研发中心、中国传感产业园区建设;围绕建设成熟的科技商务园区的目标定位,加快蠡湖科技创业园改造提升步伐;依托河埒、荣巷、太湖等街道现有基础,逐步打造成为区域商业、文化、居住、休闲中心。加快提升各类产业集约水平,确保新建项目入园,工业集中度达到93%。
2.加强传统产业管理,提升产业层次。抢抓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新城建设机遇,依托清洁生产审核、排污权有偿使用、环境体系认证、企业风险评估、环境责任保险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提升、“在搬迁中提升”,打造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制造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投入占GDP的比重达超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超60%,单位GDP能耗低于0.4吨标准煤,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比例达。
3.加大管理扶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继续深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改革,对IC设计、工业设计、软件及服务外包、网络经济、影视文化等环境友好型新兴产业,着力简化审批验收程序,降低项目报批门槛;对物联网、生物医药、航空电子等可能存在环境风险的产业,着力规范企业环境行为,切实加强科学监管;逐步把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旅游与服务业发展规划设计,更科学地保护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资源,为旅游与服务业发展争取更大空间,力争到“十二五”中期,完成马山、山水城两大旅游度假区的旅游与服务业规划环评工作。
(二)加强污染防治力度,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1.突出太湖水污染防治,改善区域水体环境。实施《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二五”专项规划》,以控源截污、结构调整、拆迁整治、河道整治、水系优化、引流活水、生态修复、文化再造、污水处理厂扩建、农村生活污染点源处理等工程,稳定改善区域水体环境,确保“十二五”期末,城市水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达标率达,力争化学需氧量、氨氮年排放量相对2010年削减20%。
2.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提升区域空气质量。巩固和扩大清洁能源区建设,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手段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和控制。确保“十二五”期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超45%,林木覆盖率达超37.5%,区域内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相对2010年分别削减11%和16%。
3.控制各类声污染源,确保声环境质量达标。强化饮食服务等社会生活噪声的控制;加强机动车辆噪声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城区机动车禁鸣的规定;开展“绿色施工”创建工作,提倡使用工艺先进、噪声强度低的建筑施工机具,加强夜间与特殊时段噪声管理;大力推进企业噪声防治工程,推广使用低噪声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减轻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4.强化固废规范管理,保障区域环境安全。加强固(危)废全过程监督管理,降低危废存贮、转运、处置等环节的环境风险,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全面实施《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规划》,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安全无害化处置;逐步推行建筑垃圾、餐饮垃圾、其他生活垃圾等分流进入单独收运处理系统的方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三)推进污染减排工作,降低区域环境负荷
1.优先实施结构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将高污染、效益低的企业优先列入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关闭纳入环境统计的工业企业10家,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85吨、13吨、218吨、71吨;积极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重点地区实施清洁能源区建设,确保“十二五”期末,用煤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减少3.3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减少147吨、65吨。
2.继续推进工程减排,切实减少污染排放。马山污水处理厂三期、胡埭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到2015年,新增处理水量超过1.8万吨/日,削减化学需氧量1314吨、氨氮98吨,配套建设管网36公里;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十二五”期间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率达到15%以上,削减化学需氧量98吨、氨氮10吨;继续狠抓工业企业综合治理,通过改进工艺、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设施改造等手段,削减化学需氧量50吨、氨氮5吨;实施4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程治理项目,取缔2个水产养殖场,削减化学需氧量57吨、氨氮9吨;开展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加速淘汰黄标柴油车,推广使用国四标准油品。
3.着力强化管理减排,多措并举落到实处。抓好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及中控系统建设、改造工程,加强自动监控数据有效性审核;贯彻落实污染减排考核要求,加强污水处理厂环境监管;建立农业、交通运输业等新领域减排体系,研究制定相关监督、监测、考核、激励政策和考核方案。
(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1.科学保护生态区域,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发展旅游服务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严格限制蠡湖风景名胜区、鼋头渚风景名胜区、贡湖沙渚饮用水源保护区、马山水源涵养区、长广溪湿地、太湖(市区)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
2.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做好搬迁企业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对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超标的耕地推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主要经济植物、水果、粮食产地和菜篮子基地的污水灌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生产、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有序规划和建设大型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3.开展修复示范创建,营建宜居生态环境。大力实施河道治理、河湖生态清淤、湿地修复、蓝藻打捞、“两整两创”、沿湖迎水坡芦苇养护、环太湖生态景观林、十八湾风光带、惠山青龙山显山透绿等生态修复美化工程;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示范区、“两型社会”示范创建工作,推动蠡园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配合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打造中国、世界有影响力的低碳生态精品和示范工程。
4.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滨水花园城市。推进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高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置能力,确保至2015年全区城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超95%;加强市容环境建设和管理,将绿地、湿地、街巷容貌等城市形象管理工作常态化,确保“十二五”期末,城市基础设施完好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