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到长春冷冻运输物流 保鲜物流 选择踏信
广东踏信冷链物流自有及长期合作车辆有700余台,其中包括箱式车、超长车、冷藏车等各型车辆。可根据客户产品特点及运输要求提供不同车辆,且所有在踏信合作的车辆均与踏信签有严格的合作合同。具体运作参照《运输业务标准操作程序》2001年3月版的“汽车运输的审核程序”、“公路运输回程车发运管理”及“货物运输安全及风险管理”内容,以及运输联盟方案,能充分保障客户所运货物安全准时到达及回单及时、准确、完整。
路上人来人往,但顾客上门寥寥无几。在“舌尖英雄”北京朝阳CBD总部公寓店本该繁忙的时段,记者近日看到的却是如此冷清场面。01
万企涌入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6.81万家预制菜企业,仅2020年至2021年就新注册成立1.7万家。在疫情之下,预制菜一夜蹿红,并呈现出“万企抢食”的火爆局面。
鲁、豫、苏、粤等地更是掀起对“预制菜之都”的争夺,投入巨资扶持预制菜产业发展。
其中,今年4月,山东省潍坊市明确了打造“中华预制菜产业城”的目标,力争到2024年预制菜市场主体达3000家左右,全产业链规模突破3000亿元,并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
嗅觉敏锐的资本自然不会缺席这场盛宴。2020年和2021年,国内一级市场共发生23起与预制菜相关的投融资事件,珍味小梅园等一批预制菜新贵乘势而起。
特别是2021年4月,被称为“预制菜股”的味知香登陆A股,更是在一级市场引发骚动。
在二级市场,预制菜概念股受到资金的热烈追捧,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攀升。
国联水产、安井食品、得利斯等上市公司纷纷加大预制菜业务布局,海天味业、仲景食品、克明面业等上市公司则跃跃欲试,主营车辆营运及低温物流业务的锦江在线更是不惜跨界布局,2021年推出了预制菜品牌“锦江御味”。
“规模高达4.69万亿元的餐饮行业存在工业化改造的内在需要,而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这一进程加快。这是整个消费行业里难得的大赛道、新机会,也是吸引企业、资本和地方政府加速布局预制菜产业的核心原因。”华创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欧阳予表示。
热潮翻滚之下,鱼龙混杂。
申万宏源分析师吕昌指出,在多达6.81万家的预制菜企业中,注册资本0-100万元的占54.7%,注册时长在5年以内的占56.6%。“行业新进入者众多,但均处于初期尝试阶段,企业规模较小,行业格局分散,并未出现企业引领行业发展的态势。”
“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突出。广州酒家董秘陈扬介绍,这两年新涌现出来的很多预制菜企业其实只是临时改头换面。“比如以前做速冻丸子、脱骨凤爪的,贴上‘预制菜’这个时髦标签,摇身一变就站上了风口。
标准缺失成为预制菜行业乱象迭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预制菜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国联水产副总裁吴丽青一针见血地指出。
“如今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来准确定义预制菜,比如广义上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这种过于宽泛的定义导致预制菜的边界很模糊,‘蹭热点’的很多,行业亟需去伪存真。”
在“小、乱、散”的局面下,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预制菜并不是新鲜事物。”某头部PE/VC餐饮行业项目负责人表示。
“预制菜领域以前出现过两轮投融资热潮,上一轮出现在2015年至2016年,预制菜的一个重要分支——净菜受到资本的追捧,并诞生了青年菜君、我厨、小农女等一批企业,但撑到现在的寥寥无几。”
02
“痛点”颇多
企业纷纷涌入的背后,是预制菜产业号称“万亿风口”的诱人前景。
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2015年-2020年,我国预制菜销售额从650.3亿元增至252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1%,为餐饮行业整体增速的6.2倍。
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餐饮行业增速为-15.4%,而预制菜行业仍保持19.4%的增速,预计2025年销售额将超过8300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所谓预制菜“万亿风口”,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借疫情期间预制菜终端销售额脉冲式上涨进行的概念炒作。仔细甄别后会发现,表面光鲜亮丽的预制菜赛道,并不像看上去那样一片坦途。
安井食品董秘梁晨表示,目前国内预制菜行业呈现出“B端规模大、C端机会大”的发展格局:
一方面,B端刚性需求大,发展较为成熟,占据目前国内预制菜市场八成份额;
另一方面,疫情引爆了C端需求,随着消费者接受程度的提升,未来C端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入局实操一年半后,梁晨发现,无论是B端还是C端,预制菜产业都存在不少“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