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清洗保洁企业服务资质证书
通济桥石壁上的大面积划痕。图片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通济桥位于余姚凤山街道的姚江上,始建于北宋,初名德惠桥,元至顺年间改筑石桥,更名通济桥,现存的陡拱式三孔二墩石桥为清雍正年间重建,体势庞大。2019年10月,通济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梨洲街道环卫所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环卫所已根据市文保单位要求对通济桥的保洁方式作了调整,只清扫桥面可见垃圾,桥面及桥体苔藓、树草、积垢等由文保专业人员处理。
据余姚媒体报道,市文保管理所表示,文物建筑因日常保洁造成损伤的不常见,此次事件为特殊个例。初步勘察,大面积不规则划痕是桥面系构件的表层损伤,主要影响桥的风貌,文保所已与专业单位联系,将慎重处理,尽可能恢复原貌,考虑采取必要方式进行告知和警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通济桥
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分别于嘉靖38年(1559年)、隆庆2年(1568年)、万历9年(1581年)三次重修。天启六年(1626)户部尚书李侍问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并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