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食品加工业发展成熟。现阶段美国农产品以原始的初级产品形式进入流通的比例越来越少,80%的农产品是经过加工甚至精加工后才进入流通领域。以在我国仅作为基础蔬菜的土豆为例,美国深加工后的土豆品种达到2000种。加工肉类产品是美国核心消费品类,占据加工食品消费额的25%。美国加工后的农产品可以实现超过5倍的增值。
2
冷链下游情况
冷链物流的下游以商超、餐饮、新零售和C端用户为主。“中央厨房+冷链宅配”模式的发展让下游B端标准化、工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在疫情影响下,下游B端用户的经营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本次上海疫情让所有人重新认识了社区团购的价值,预制菜也在近两年爆发出活力。得益于电商新零售的快速发展,C端需求在我国冷链物流下游逐渐占据主导。C端市场对生鲜消费是刚需且高频,但生鲜电商在C端的渗透率还不高,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美国冷链下游则是以B端需求为主。现阶段美国生鲜toB领域共有四种模式∶全线供应商、系统供应商、特色供应商、再分销商。其中市场份额占比大的全线供应商约为60%,系统供应商约为10%,特色供应商约为 20%,再分销商约为10%。全线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品类丰富,客户多元化强,对大规模采购客户提供更多折扣,具有较强的模式优势。相比于中国,美国C端需求满足程度不高。因为美国人口密度较小,且大都居住独栋房屋,对于配送成本和配送效率都有很大挑战,难以实现规模化配送。
07
技术装备应用
我国智能装备弯道超车,美国整体水平
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相关技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产品大都依赖进口。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研发,为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如今,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发展,相关技术在冷链物流的应用落地越来越频繁,在一些智能化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根据TortoiseIntelligence的研究,美国在人工智能的人才、设施、研究和商业化四个领域排名一,中国则是在人工智能的开发和政府策略支持方面世界。
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多的国家,其后为美国和日本。中国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驾驶等终端设备。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先进设备积极进行智能化升级。其中,物流环节的智能化是重点之一。
美国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积极采用新兴技术,包括每个车辆配备全球定位系统、网络跟踪设备和网络账单功能等,使货物可以按照客人指定的时间准确送抵,为食品公司规避了因不能按时送递货物而承担的赔偿风险。
美国冷链物流行业广泛应用 RFID技术。美国很早就将非接触式自动识别射频技术引入到冷链物流中,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数据存储量大,可重复使用,使用成本低,可在 30~100m 内远距离读写。通过 RFID标签,可以监控到一个集装箱内不同包装单位的不同温度,可连续记录温度变化的数据和相应的时间,准确掌握冷链管理中重要的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
我国冷链物流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作为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空间巨大,内循环大系统具有很强的韧性。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策略下,一个统一市场规则、突破地方壁垒、高度公平竞争、高效资源整合的大市场将逐渐形成。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下,我国冷链物流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将得到大幅提升,行业一体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将加速形成,冷链物流行业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黄金周期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