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才修改一次的《红木》新国家标准(GB/T18107-2017),于2017年末终于正式发布,并将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令人惊讶的是,这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行业协会及业内众多大企业并不了解具体内容,而业界关注的红木树种鉴定难题,依然无法通过这一新国标得到解决。
33种变29种
纵观《红木》新标准,修改内容共计29处,其中备受业内关注的部分是红木树种由原来的33种,改为了29种。
树种更改也只是合并同种不同名的树种而已:紫檀属花梨木类中的鸟足紫檀、越柬紫檀被认定为大果紫檀的异名,未被列入红木树种;黄檀属黑酸枝类中的,被认定是刀状的异名,未被列入红木树种;柿树属乌木类中的蓬塞乌木,被取消。“以上几个树种都是不期、不同人对同一树种的不同称呼,此次标准只是把这些名称统一,便于以后的交流。”《红木》标准主要起草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殷亚方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除了合并一些同种异名的树种外,新国标还对8类中的6类红木特征表述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木材结构特征”和“气味”试验方法。
对于《红木》标准的修改,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委会团邓雪松认为,准确地说内容应该是做了一部分微调而已,将材质相同而名称不同的进行了合并,不存在取消的问题,“这几种材料在当前的红木家具行业中都不是主导性的用材,我认为对行业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邓雪松的话在企业层面也得到了印证。北京市龙顺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于鹏飞表示:“新《红木》标准变化不大,龙顺成也很少使用标准中变更涉及的树种,对于龙顺成而言,标准修订带来的影响很小。”
树种鉴定仍难
引人关注的是,近20年才修订的标准,仍然未能解决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如何在购买红木家具时判定树种。
新国标将红木分为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8类,并列出了8类红木材料的木材构造特征、心材颜色、气味等主要特征,便于鉴定这些原材料的类别。类别易断,树种难判。标准中对树种的判断采用宏观构造特征和微观构造特征双重判断的方法。其中,微观构造的判定更需要对导管、轴向薄壁组织、木纤维、木射线肉眼难以判断的特征进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