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摩抗磨:降低摩擦阻力以节约能源,减少磨损以延长机械寿命,提高经济效益。
废矿物油是因受杂质污染,氧化和热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理化性能而不能继续使用时被更换下来的油;主要来自于石油开采和炼制产生的油泥和油脚;矿物油类仓储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机械、动力、运输等设备的更换油及再生过程中的油渣及过滤介质等。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属于危险废物。
检测标准:SN/T45-2014矿物油含量检测
废油检测范围
1、报废的电器用油,如变压器废油检测、油开关废油检测、电缆废油检测、电容器废油检测等;
2、报废的润滑油,如汽轮机油、冷冻机油、航空润滑油、机械油、仪表油、车轴油、齿轮油、汽油机油、柴油机油、压缩机油等;
3、报废的液压油和真空油脂;
4、废洗油,如机械零件和精密机件洗涤后废油;
5、洗舱废油,如油轮船舱、输油管道、储油罐等清洗后所得废油。
6、石油储罐的淤渣油,主要含废油及高浓度的在生产原产品时使用的添加剂(例如, 化学品);
7、水乳浊液状的或与水混合的废油, 例如,浮油、清洗油罐所得的油或机械加工中已用过的切削油。
主要是含碳原子数比较少的烃类物质,多数是不饱和烃。其主要成分是链长不等的碳氢化合物,性能稳定。
矿物油是目前人类为广泛使用的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由于受以下因素影响,矿物油则成为了废矿物油。
1、被外来杂质污染:油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系统和机器外壳封闭不严,灰尘、沙砾浸入油中;也容易被各种机械杂质弄脏,如金属屑末、灰尘、沙砾、纤维物质等。
2、吸水:机械设备的润滑系统、液压传动系统或水冷却装置不够严密,使水流入油中。空气中的水分也能被油吸收,其吸水性随油温升高而增大。
3、热分解:当油和机械设备在高温下接触时,油会发生热分解,产生胶质和焦碳,导致油失去使用价值。
4、氧化:油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空气的氧化作用,氧化会生成一些有害物质,如酸类、胶质、沥青等,使油颜色变暗,黏度增加,酸值增大,会出现沉淀状的污泥。
5、被燃料油稀释:该类废油主要指内燃机润滑油,由于部分燃料油没有完全燃烧而渗入到润滑油中,使润滑油失去原有的润滑特性。
废矿物油的分类及标签要求:
1、废矿物油分类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执行,按行业来源分类如下:
-原油和天然气开采;
-精炼石油产品制造;
-涂料、油墨、颜料及相关产品制造;
-专用化学品制造;
-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
-非特定行业。
2、应在废矿物油包装容器的适当位置粘贴废矿物油标签,标签应清晰易读,不应人为遮盖或污染。
3、废柴油、废煤油、废汽油、废分散油、废松香油等闭杯试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0℃的废矿
我司化矿实验室主营业务:化学品危险性分类鉴别、化学品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矿产品检测、稀土资源检测、煤炭质景检测、金属材料检测、石油产品检测、塑料质量检测、涂料检测、化肥检测、食品接触材料有毒有害物质检测、输水设备质量检测、电子电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rohs&reach)、车用材料检测。石油检验部拥有国际**的油品检测设备以及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队伍可以完成原油、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生物柴油、船用燃料油、车用润滑油、工业用润滑油、润滑脂等产品的绝大部分的项目检测,并竭诚为你提供高效、准确、价格优惠的油品检测服务和各类油品调和咨询服务。
有油品检测需求的企业,可以与我们联系。
鉴联检测有良好的内部机制,优良的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激励机制,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人才组成,拥有完善的技术研发力量、专业的实验设备和成熟的售后服务团队。在检验检测领域有着丰富经验,拥有许多种检测手段,覆盖金属材料、有机分析,无机分析,仪器分析等检测手段。熟悉现行的GB/ISO/JIS/STMA/EN/DIN/BS/GOST等国内外**的技术标准,掌握着新的检测方法。并与多家检测认证机构保持长期紧密合作关系,由鉴联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得到众多国际机构认可,我们有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检测问题的解决方案。
油品检验请资询本公司李工
行业资讯:
2012年9月,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种更便宜、更环保生产尼龙的方法。基于癌症研究的技术和生化工程之间的相似性,赖特曼与同事深入研究己二酸的问题,并发现这两个领域都是依靠将一个小分子转换到一种酶,这种酶可将有机物转换成合成材料,如己二酸。该系列酶中称为2-羟基脂酸脱氢酶的一个关键酶从未获得过,这在组装线上留下一个缺失环节。
利用臭氧生产的“绿色”尼龙
2015年1月,台湾清大化学系教授黄国柱团队耗时2年,研发出低污染、低耗能的尼龙绿色制程。黄国柱表示,在模拟大气层中臭氧及紫外光分解有机物的过程,发现利用臭氧及紫外光照射,可于室温下将环己烷氧化成“己二酸”,己二酸是制造尼龙(Nylon)的前驱物。这个反应过程不仅低耗能、低污染,是高质能转换效率。由于这个反应过程完全没有使用到催化剂,且转换效率高,可望减少至少1/3的制作成本。
这一研究问世后,获刊登Zui新一期的“Science”期刊上。